化身。」
那一夜,白袍在藏書閣上挑燈增刪,最後留給尹喜一卷竹簡,封面赫然刻着《道德經》。
這本書在後世被冠以李耳的名義廣為流傳,成為了道家學派的經典之作,分為上下兩篇,上篇道經起首為」道可道,非常道」,闡釋天地玄理,下篇德經起首為」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」,闡釋待人接物與治國安邦的道理,影響深遠。
可惜李耳當年真正留下了什麼,可能再也無人知曉了。
在白袍離開藏書閣時,順手把李耳留下的原稿扔進了火堆中,火光中的竹簡上隱約可以讀出三個字《得道經》。」
你現在南下楚地,去找一座名為武當的山,在那裡開設道場,替天佈道,不久便可羽化飛升。」
白袍臨走時吩咐了尹喜幾句。
隨後跟隨李耳的軌跡也出了函谷關。
白袍見青衫公元前485年」4」的一個春日」5」,李耳騎着他的那頭青牛出了函谷關。
這一年孔丘還在周遊列國四處碰壁,吳王夫差北上伐齊,中原仍在群雄逐鹿;這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出生了,波斯帝國與古希臘城邦之間爆發了第一場戰爭;這一年東瀛島上日本莎莉族建立了日本第一個**集權的政權。
但總的來說,這一個年份在浩如煙海的人類歷史中算是比較波瀾不驚的,然而在這一串串小水花中,地球監獄迎來了它的第一位越獄者。
曠野上,風吹不止,李耳心中泛起漣漪:今天,我要離開這座監獄了,離開之前我還留下了一本越獄心得,不知道尹喜會不會讓它大白於天下。
那捲《得道經》凝結了我一生的反思與所悟,希望世人早點明白,肉體是束縛靈魂的容器,對物質、權勢的慾念會遮蔽住靈魂的本來面目,從而失掉了自由與淵博。
李耳騎着牛,邊走便思索着,一日行程過去,離函谷關也有些距離了。
他看見不遠處有一片森林,吆喝了一聲老牛,緩緩行入森林中。
他一眼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棵樹,正待驅牛向前,卻看到那顆大樹下立着一個俏生生的童子。」
李耳,你終於來了。」
白袍開口,童聲清脆。
李耳眼皮低垂,只留了一條縫。
老牛打了個響鼻,尾巴在空中畫著圈,眸子打量着眼前不足三尺的白袍稚童。」
你既已知道此間是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