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home/wwwroot/www.testdirect.org/wp-content/themes/book-ttkan/functions.php on line 2320
三國:跟了劉關張,我成了幕後軍師 第2章_阿曼小說
◈ 第1章

第2章

東漢末年,自十常侍之亂始,朝政日非,以致天下人心思亂,盜賊蜂起,民不聊生。

時值張角得遇異人南華老仙傳天書三卷,名為《太平要術》。在日夜攻讀學成之後,藉著時疫之機,散施符水,趁機收買人心,廣納門徒。

在自覺羽翼豐滿後,瞅准東漢最虛弱的時機,自稱「大賢良師」的張角喊出了那句青史留名的口號:蒼天已死,黃天當立,歲在甲子,天下大吉。

無數的民眾被黃巾軍裹挾離開了土地,如蝗蟲過境一般開始啃食大漢的根基。

漢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,一些世家豪強和野心之輩已經在暗中摩拳擦掌,紛紛想在這亂世火中取栗,獲取最大的利益。

此次混亂波及了青、幽、徐、冀、荊、揚、兗、豫八州之人,賊勢浩大,一路守城官軍幾乎都望風而逃,得知不妙的何進火速藉著皇帝之手降詔,允許地方自行備御,討賊立功。另一邊着盧植、黃甫嵩、朱儁引精兵討賊。

殊不知允許地方可以合法擁有武備這一決定讓無數世家彈冠相慶,眾人等待的時機終於來臨。

自此之後龍蛇起陸,群雄並起,緩緩拉開了連年戰爭的序幕。

涿縣,此時幽州刺史劉焉的徵兵榜文剛到這裡,當地官府不敢怠慢,立刻着人在城裡四處張貼,引起了過路百姓的好奇,大家都不由地聚集在了一起,詢問着又發生了什麼大事。

可這一看就犯了難,上面倒是洋洋洒洒的寫了一大堆,可竟沒一個能看懂的。

不過這也正常,在近些個年月里,底層民眾們能活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,誰家還有閑錢供一個讀書人。

再加上世家大族有意對各種書籍經義進行壟斷,只在自己的圈子裡交流,寒門幾乎很難培養出一個優秀的讀書人。但能克服重重阻撓成功者,無一不是在史書上留名的風流人物。

要說人群里倒也不是沒人識字,可問題是刺史府的師爺亦或是文吏有意賣弄文采,寫的頗為深奧,讓百姓們有點抓瞎。

「這他娘寫的是什麼,不會寫簡單點啊。」

「就是就是,全然不似往日那些榜文爽利,看的人真費勁。」

就在人堆里紛紛開罵之時,有一個老者突然眼前一亮,他發現了自家村裡唯一的讀書人。

「張良,快過來,給三爺爺解釋一下這上面寫的是什麼。」

只見一個背着包裹的青年轉過了身,約莫十四五歲的樣子,生的面如冠玉,唇紅齒白,端的一副好相貌,雖然穿着一身布衣,草鞋,可依舊難遮其風姿。

「這個小郎君是哪來的呀,竟生的如此俊俏。」

「一看你就不是涿縣人,他你都不知道。」

「小可是位游商,剛好歷經此地歇歇腳,還請大哥解惑。」

「咳咳,小子你不要多嘴,讓我來給大家介紹。」

張三清了清嗓音,擺開一副說書人的架勢,給眾人開講。

「此子名叫張良,家住離城數里的張家村,據說其母在生他前的那晚上夢到了一頭瑞獸麒麟叼着一塊美玉,因其上刻着一個良字,殊為神異,就以此給孩子取了名。」

「本來眾人只當是個玩笑,可張母在分娩時天作異象,天上出現了漫天紅雲,五彩霞光,隨後張良出生。」

眾人正聽得津津有味,張三還待繼續講下去,卻被已經走到身前的張良給打斷。

「三爺爺,您不是要聽榜文么,就別給我到處揚名了,小子運淺福薄,當不得如此吹捧。」

眾人聞言哄聲大笑,給張三整得有點下不來台。

「你小子還是這樣,怎麼我涿縣張氏這一支近百年就出了你這一個麒麟兒,還不讓人說勒。」

「你看人家樓桑村的劉元,成天吹噓自家侄兒劉玄德,說什麼命格貴不可言,劉氏必出貴人,甚至還為其出資師於大儒鄭玄、盧植,但到現在不也沒什麼出息么。」

「哪像你,生而知之,一歲能言,三歲出口成詩,五歲就知孝道,主動幫母親幹活。」

「七歲跟着村口那個專給人代筆家書糊口的窮書生學了半年,就已經寫得一手好字,可以出師替人抄書掙取銀錢。」

「也因此被縣內的各個老爺看中,允許為他們重新抄錄藏書,而這一抄錄就直至現在。」

「他們只笑你天賦異稟,卻不拜名師,不學經典,最終淪為一個抄書郎,結局只會泯然眾人。」

「卻不知你秉性純良,在七歲那年就說出,「父母在,不遠遊」,這樣孝順的話。」

「並且還用這些年抄書所賺銀錢,讓張李氏過上了全村都羨慕的好日子。」

「而後,你還,你還……。」

只見此時的張良已經握住了張三的手,瘋狂的給他使眼色。「三爺爺,已經夠了,不要再說下去了。」

張三這才如夢初醒,差點一激動就要將這個孩子的增產妙法傳出,給張家村惹來無妄之災,一時之嚇得出了一身冷汗,趕忙閉口不言。

看到張三沒有再說下去的意思,張良朝着眾人抱拳施了一禮。

「還請海涵家老望子成龍之心,不要計較其失言之處,我在這裡鄭重聲明,劉氏的玄德兄長雖然未曾與在下謀過面,可我早對其生平事迹多有耳聞,並心折不已。」

隨後張良假借抄書之時從縣內那些老爺清談之中得知,劉玄德資質不凡,曾被盧植當眾誇獎,此子將來必成大器。

反正就是各種不要錢的誇獎瘋狂往劉備身上扔,給人群中一個帶着斗笠的男子整懵了。

「盧師什麼時候講過這句話,小子狡猾。」

但此時的劉備心中已然將張三剛才詆毀他的話揭了過去,否則在自己發跡後必然要與張氏論說一二今日之事。

榜文上說的事情劉備自然看懂了,可絲毫沒有給眾人解釋的樣子,因為涿縣自己熟人太多,回來之後他重操舊業,以販履織席為生,已經引得不少人暗中嘲笑。

鬱郁不得志的劉備雖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,可此時他已經二十八歲,依然看不清前路,內心充滿了迷茫。

可他竟然不知道,除去自己遊學時所交的好友公孫瓚等人之外,在這家鄉所在,還有一個少年如此懂自己。

劉備心中大呼知己,斗笠下的雙眼已經浸滿了淚水。

而眾人目光中心的張良在內心想的卻是。

三爺爺害我,公然詆毀劉備這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么。如今亂世已至,得趕緊帶着母親搬家。

天下諸侯這麼多,此時張良還沒想好以後在哪位帳下安身,但這人絕不是那位劉跑跑,自己可不想陪着主公飄零半生。

來這個世界這麼久了,張良已經摸清了這個世界似乎是演義世界,而非正史。

所以要不要南下隱居,聽說江東的水土養人。重點是,那裡不是有二喬么。